員工生活
農事何艱
發布時間:2023-10-16     作者:陳思江     文章來源:涇河公司     瀏覽量:1274   分享到:

社會上有很多種職業,在我心中,最辛苦、最勞累、最不盈利的就是農民。盡管這個職業很艱辛,但還是有那么多農民選擇在田間勞作,他們就像一頭頭黃牛,一輩子辛勤而執拗地深耕在土地上。    

我的家鄉位于關中地區北部,剛好處在渭北腰帶上,高原溝壑地形。這里盛產蘋果,務植果樹是家鄉人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對于不少家庭來說是唯一的來源。所以,人們每年都有兩個不變的盼頭,一盼蘋果收成好,二盼市場價格高。但凡這兩個盼頭都能得以實現,一年的生活也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收成要好,人勤還不夠,還得天好。對于農業生產來說,風調雨順是保障豐收的基本條件。農業、農村、農民在我們民族早有了上千年的歷史,當災荒年月里成千上萬的災民流離失所、離家討飯為生的時候,他們不是因為懶,而是受到洪水、地震自然災害的影響不得不丟下鋤頭,出來尋找活路。一旦災害過去,用不了多久,災民就會重新回到土地上辛勤耕作,生產生活。用老話說,這就是“靠天吃飯”。凡事都有它的規律。不管在什么時候,莊稼要長得好都得靠陽光、靠雨水、靠沃土。農業生產,農民增收,風調雨順永遠是最重要的保障。    

市場經濟使得一家一戶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早已不存在了,市場的手腳也早深深摸進了農業生產的領域。在自然經濟的封建社會里,農業生產和市場的聯系程度不是很緊密。而今天,市場和農業生產的關系已是非常密切,二者相互聯系,互為依托。一方出現狀況,另一方必然立即受到影響可謂利益相關。    

對于農業、農民傷害最大的就是,當在天公作美、辛勤勞動下收成大好的時候,市場卻萎縮低迷。如果市場不能及時向好回暖,導致農產品滯銷,往往就給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造成重大損失,整體經濟的發展不僅會因此增加波動不利因素,區域社會的發展也受到負面影響。這是宏觀上的影響,微觀的影響不在社會,而是在農民的生產生活上,在農民的心里。宏觀的不利影響自有千萬人去承受,而微觀的傷害卻只能留給農民自己。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農民種莊稼,不靠多少聰明,也不靠多少文化多少科技,靠的最多、靠的最牢也最能靠得住的是力氣。草茂盛了要拔草割草,土地貧了要上肥打肥,預防蟲害要噴打農藥,樣樣都離不開力氣!最后終于有好收成了,卻賣不出去、賣不了好價錢,誰能受得了?    

孩子上學咋辦?兒子結婚咋辦?老人的病咋辦?來年生產咋辦?欠人家的債咋辦?等等一系列的問號就會打在農民的心上,想一想農民能舒暢嗎?“衙齋臥聽瀟瀟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擔任知縣的鄭板橋一定是在看見了民生疾苦并把這疾苦放在心上的情況下寫下了這首詩。無疑,他是懂百姓疾苦、懂民生艱難的好官。    

時下,我的家鄉咸陽市禮泉縣以“萬噸”為單位的蘋果即將成熟上市,我的心和我的鄉親們一樣焦急。擔心市場行情不好,擔心大面積滯銷,擔心今年的辛苦付出付諸東流。    

揮一鋤不輕,拉一犁不易,勿說農民輕卑,餐桌全靠農民;吃農民之糧,食農民之果,莫道農民事小,八億都是農民。農事何艱,他們是多么的不容易啊!